言情小说 其他类型 朕已经威震四方了,李世民咋又活了热门小说李承乾李世民

本书作者

哈李路亚

    男女主角分别是李承乾李世民的其他类型小说《朕已经威震四方了,李世民咋又活了热门小说李承乾李世民》,由网络作家“哈李路亚”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有的则暗自庆幸:“还好陛下有此补偿,不然这次可就亏大了。”大臣们的议论声再次响起,不过这次的声音中充满了兴奋和期待。原本官员们家中的职田每年都需要雇佣农户来耕种,一亩田一年能有一石收成就算是丰收年了,可实际上大多数年份产量都不足一石。因为还要给雇农支付工钱,缴纳赋税,一年到头忙下来,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心血,真正到手的收益并没有多少。但现在朝廷一次性补偿如此之多的粮食,每年的俸禄还翻倍,这可真是天大的好事。房玄龄作为一品宰相,心中也在默默计算自己的俸禄变化。他深知这对自己和整个家族意味着什么。一品官员分了一顷地,也就是整整一百亩。每亩田补贴十石粮食,这里就是整整一千石粮食了。以后每年还能补偿一百石。每年的禄米原本是五百石,翻个...

章节试读


有的则暗自庆幸:“还好陛下有此补偿,不然这次可就亏大了。”

大臣们的议论声再次响起,不过这次的声音中充满了兴奋和期待。

原本官员们家中的职田每年都需要雇佣农户来耕种,一亩田一年能有一石收成就算是丰收年了,可实际上大多数年份产量都不足一石。

因为还要给雇农支付工钱,缴纳赋税,一年到头忙下来,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心血,真正到手的收益并没有多少。

但现在朝廷一次性补偿如此之多的粮食,每年的俸禄还翻倍,这可真是天大的好事。

房玄龄作为一品宰相,心中也在默默计算自己的俸禄变化。

他深知这对自己和整个家族意味着什么。一品官员分了一顷地,也就是整整一百亩。

每亩田补贴十石粮食,这里就是整整一千石粮食了。

以后每年还能补偿一百石。每年的禄米原本是五百石,翻个倍就是一千石。

月俸一万二千文,翻倍之后便是两万四千文……

想到这,房玄龄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这等优厚的俸禄,真是前所未闻。

哪怕自己一生清正廉洁,不贪一分一毫,也足够家人过上富足的生活了。

若是在自己有生之年能看到家族如此繁荣,也算是对得起祖宗了。

若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还敢贪污腐败,那真是天理难容,自己都无颜面对陛下的仁德了。

他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看向李承乾的眼神中多了几分感激。

“朕给予的待遇丰厚,希望各位臣工能够不负朕之心意。”

“高薪养廉,若是日后还有贪污之事发生,休怪朕不留情面。”

“吾等谨遵陛下圣意!”

“今日早朝大致情况就这些,以后早朝不必日日都开,定为七天一次。”

李承乾宣布道,他的声音中透着一种疲惫,毕竟这些决策的做出也耗费了他不少心力。

他微微靠在龙椅上,揉了揉太阳穴。

这些决策虽艰难,但为了大唐的长治久安,必须实施。

“各地方若有奏报,直接呈给三省批阅,批阅过后放到朕的御案上便是。如地方遭遇重大天灾,加急奏章一律直呈给朕,无需通报。”

李承乾有条不紊地安排着政务,他知道这些细节关乎国家的稳定和百姓的安危。

他的眼神变得严肃起来,坐直了身子,心中下定决心要把国家治理好。

“平日里任何政令,朕都会通过齐太师通知文武百官,各位只需要各司其职,把朕的政令推行下去即可。”

李承乾目光扫视着朝堂上的群臣。

“今日早朝就到这,希望七天后的早朝,朕可以看见各位臣工把朕这次早朝安排的事宜全部完成。”

李承乾便起身准备离开朝堂。

“对了,房相,先帝丧事以及入昭陵事情你拟个章程,呈给我,一切从简,朕的登基大典也是如此,一切从简。”

说完他便匆匆离开了。

留下一群或沉思或兴奋的臣子。

下朝后的老臣们,各个脸上都洋溢着抑制不住的喜悦,那喜悦如同春日里盛开的繁花,绽放在他们布满岁月痕迹的脸庞上。

他们纷纷簇拥到齐先生身旁,紧紧拉着齐先生的衣袖,那急切的模样仿佛生怕齐先生会突然消失一般。

一口一个“齐太师”,声音此起彼伏,询问着补贴相关的情况,眼神中满是期待与好奇。


“老臣敢问陛下,土豆红薯玉米都是些什么作物啊?怎么我们这些老家伙从来没听说过呢?”

李承乾坐在龙椅上,看着房玄龄,微微一笑,他早料到这些老臣会有此疑问。

他的目光在朝臣中缓缓搜寻,最后落在了一个年轻人身上:“房相不知道很正常,站房相后面那个年轻人,我记得你叫陈浮生是吧,你是咸阳学院这一批最优秀的学子?”

“回禀陛下,微臣是陈浮生。”年轻人恭敬地走出,他身姿挺拔,气质儒雅,向陛下深深拱了拱手,神色间透着自信与谦逊,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好,那就由你来给朝堂上的老前辈们解释一下什么是土豆红薯玉米吧。”

“是!陛下!”

陈浮生应道,转身面向众臣。

陈浮生微微躬身,向各位前辈行礼后,清了清嗓子,开始解释:“各位前辈,所谓土豆、红薯、玉米,这可都是陛下在咸阳精心研发的神奇作物啊。这些作物凝聚了陛下和众多学者的心血,是智慧的结晶。”

“它们由农业部每年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和品种的换代更新,就像呵护稀世珍宝一般。在座各位来自咸阳的同僚们都很清楚,我们在咸阳,每餐饭食几乎都有这些东西。”

“就拿红薯来说,它是去年研究成功的品种,在进行大规模种植后,经过严格的统计,亩产平均达到了一千五百斤!这产量,远超大唐现有所有作物。”

房玄龄听到这里,不禁瞪大了眼睛,满脸的震惊之色,他下意识地打断陈浮生:“后生,容老夫打断你一下,你刚刚说的是这个叫红薯的作物,平均产量每亩在一千五百斤?”

陈浮生郑重地点了点头:“是的,房相,每亩在一千五百斤左右,这还是去年的数据呢。在农业部学者们的不懈努力下,今年新发的种苗经过试验田的精心培育和测试,预计产量应该可以达到每亩两千斤出头。这产量的提升,是无数人努力的结果啊。”

此言一出,仿若一道惊雷在朝堂上炸开,整个朝堂瞬间震动起来。

别说是房玄龄了,朝堂上的老臣们有一个算一个,眼睛全都通红了起来,那是激动、兴奋与难以置信交织而成的神情。

李靖更是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一步跨上前,他的声音因兴奋而微微颤抖:“小友,这东西这么高的产量,那储存情况如何?容易坏吗?”

陈浮生微笑着摇了摇头:“李将军,红薯、土豆、玉米这三种作物可都是上天恩赐给大唐的宝贝啊!它们可以保存的时间极长,就像拥有神奇的保鲜魔法一般,不仅不容易坏,而且生命力顽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很强呢。无论是干旱还是洪涝,它们都能顽强生长。”

李靖听到后,胸膛剧烈起伏,他仿佛看到了大唐军队的未来。

如果用这玩意儿作为军粮,能保证每个将士都吃饱,那大唐的军队必将如虎添翼,所向披靡,再也不用担心粮草供应问题,大唐何惧外敌,必将威震四方。

李靖话刚落音,魏征就迫不及待地站了出来,他的眼神中透着急切与渴望:“小友,哦,不,陈大人,你说的可是真的?每亩一千五百斤?”

陈浮生再次认真地点了点头:“诸位大人不信可亲自去咸阳看看,或者直接问问周围这些来自咸阳的学生,千真万确,绝无虚假!我以我的名誉担保。”


“温刺史,孤记得你是长孙无忌那里的人吧?”

承乾突然话题一转,语气看似轻松,却让温如初心中一惊。

听到这句话,温如初的冷汗瞬间从额头上冒了出来,他的身体微微颤抖,慌忙跪在地上:“殿下!

臣以前虽然是长孙大人提拔上来的,但殿下对下臣的恩情更是大如天,臣只忠于太子殿下一人,整个咸阳所有大小官吏,也只忠于太子殿下一人,还请太子殿下明鉴!”

他的声音都有些颤抖,生怕李承乾不相信自己。

“哈哈哈,温刺史言重了!”李承乾笑着走上前去,将温如初扶了起来。

“孤只是有事要找温刺史帮忙罢了,你还是和往常一样,将孤的假消息汇报给长孙无忌,这次你多加点东西,就说我病倒了,卧床不起了,恐大限将至!”

听到李承乾这番话,刚刚站起来的温如初又“噗通”一声直勾勾地跪了下去,他的脸色变得惨白:“殿下,下官不敢!”

“我让你做什么就做什么,听说温刺史最近爱吃酥糖?昨晚半夜睡不着还起来吃了一块,孤让人做了些酥糖,回去的时候记得带上。”李承乾的语气不容置疑。

温如初的冷汗止不住地往下流,他知道自己无法拒绝李承乾的命令,心中充满了恐惧和无奈。

李承乾拍了拍温如初的肩膀:“放心,孤不会亏待你的。”

“显怀,送客,别忘了帮温刺史把酥糖拿上。”

李承乾吩咐道。

温如初战战兢兢地走出了这座咸阳的太子行宫,他的脚步虚浮,仿佛每一步都踩在棉花上。

他感觉自己像是刚从鬼门关走了一遭,背后的衣衫早已被冷汗浸湿,紧紧地贴在背上,凉飕飕的。

回过头看那关上的玄色大门,那大门在他眼中宛如一只巨兽张开了血盆大口,仿佛要将他整个人都吞噬其中。

门上的纹路像是巨兽狰狞的獠牙,散发着一种令人胆寒的气息,似乎只要再靠近一点,就会被无情地淹没。

温如初无奈地苦笑一声,心中五味杂陈。世人皆说这位太子殿下不务正业,不论国事,整日花天酒地,行一些令人匪夷所思之事,实在不似明君之相。

可只有他们这些在咸阳城内生活的人知道,这位太子殿下的胸腹之中不知藏了多少韬略。

短短五年时间,咸阳城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往日咸阳城内那些嚣张跋扈的达官贵人、世家子弟在街上横行霸道的场景仿佛还是昨天的事情,他们肆意践踏百姓的尊严,抢夺百姓的财物,让整个咸阳城乌烟瘴气。

而如今,那些曾经不可一世的人,一个个人头落地,那血腥却又大快人心的场景,是全城官员百姓共同观礼的画面。

想起那时的场景,温如初还是有些心有余悸,同时也对李承乾充满了敬畏。

“长孙大人,对不住你啦,太子殿下才是天命所归!”

温如初在心中默默地说道。

想到这里,他原本慌乱的脚步也变得坚定了起来,每一步都带着一种决绝,仿佛已经下定决心,要为心中认定的明主效命。

……

“大人,咸阳密报,是咸阳刺史温如初快马送来的!”

家仆急匆匆地跑进长孙无忌的书房,手中拿着一封密信,神色紧张。

“知道了!”长孙无忌点了点头,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期待,伸手接过了家仆手中的秘报。


这些老臣们至今似乎都还没有从李世民驾崩的阴影中走出来,他们实在想不明白,陛下一向身体康健,怎么会突然就驾崩了呢?

他们的心中满是悲痛与不舍,偷偷抹眼泪的臣子不在少数,那压抑的啜泣声在朝堂的角落里隐隐传来。

长孙无忌看到朝堂上的这番情景,不动声色地看了李泰一眼。

李泰心领神会,他向前迈出一步,大声说道:“长孙大人,陛下驾崩之前,不是将两份遗旨留给了你我二人吗?现在也正是公布陛下遗旨的好时机!好确认后继之君!”

李泰这话刚一出口,魏征就像一头被激怒的狮子一般,直接向前跨出一大步。他怒目圆睁,恶狠狠地盯着李泰,厉声说道:“魏王殿下这是什么意思?陛下驾崩后,按照我大唐祖制,自然是由太子在灵前继位,我大唐早有明确的储君,何来后世之君还需重新确立一说?殿下莫不是别有用心?”魏征的这番话义正言辞,每一个字都像是一把利刃,直直地刺向李泰,他站在维护大唐正统的立场上,气势如虹,让旁人根本无法反驳。

魏征转头又看向长孙无忌,眼中满是质问:“长孙无忌,我魏征实在不明白,既然陛下驾崩了,你密不发丧,是为了防止长安动乱,可为何直到如今,我们都看不到太子殿下的踪影?你必须给大家一个交代!告诉我,太子殿下在哪里?”他的目光炯炯有神,那眼神中的威严和压迫感让长孙无忌都微微一怔。

朝中大臣们听到魏征的质问,这才如梦初醒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是啊,今天是如此重要的日子,太子殿下作为储君,本应在灵前继位,可现在却不见踪影,这可如何是好?

国不可一日无君,太子不在,朝堂就像失去了支柱,顿时乱成了一锅粥。大臣们开始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各种猜测和担忧在朝堂中蔓延开来,嘈杂的声音如同汹涌的潮水,几乎要将整个太极殿淹没。

长孙无忌皱了皱眉头,挥了挥手。立刻,就有两个太监拿着金锣从两侧快步走出,他们用力地敲打着金锣,“当当当”的锣声在朝堂中回荡,清脆而响亮。

“肃静!”

长孙无忌大声喝道。在这威严的喝声和锣声的震慑下,众人这才渐渐安静下来,朝堂中重新恢复了一丝秩序。

长孙无忌清了清嗓子,缓缓说道:“太子殿下之所以没来,并非是老臣未曾通知,而是因为太子殿下已经病入膏肓,药石无医。太子殿下深知自己的身体状况,特命老臣前来主持朝局,处理陛下驾崩后的诸多事宜。”

听到长孙无忌的这番话,大臣们的脸色顿时变得变幻莫测。

特别是房玄龄身边那位由李世民假扮成的官员,他在孙思邈神奇的易容术之下,身着一套四品官服,巧妙地混入了朝堂之上。

当他听到长孙无忌说太子病入膏肓时,感觉自己的心脏仿佛被一根尖锐的刺狠狠地扎了一下。

“承乾……怎么会呢?”

他在心中暗自思忖,承乾年纪轻轻,身体一向健壮,怎么会突然得了绝症,而且还病入膏肓呢?

他实在无法接受这个消息。

“朕还没死呢,难道朕的儿子要走在朕前面?”

他的心中满是痛苦和疑惑,双手不自觉地握紧。房玄龄察觉到李世民神色异常,不动声色地用小拇指轻轻勾了勾他,示意他保持镇定。李世民微微一惊,随后抬头看了房玄龄一眼,在对方的眼神中找到了一丝安慰,内心才稍微安定了一些。


李承乾微微侧身,目光射向齐先生。齐先生感受到李承乾的目光,赶忙出列,微微拱手道。

“是,陛下!”

他的声音沉稳,神色庄重。

房玄龄刚刚夸赞完李承乾,听到这句话,他先是瞪大了眼睛,眼中满是惊愕,仿佛听到了天方夜谭,和他之前的从容形成了强烈反差。

他心中暗忖:“煤矿之事,先帝时就因多有祸事而封禁,陛下如今为何要重启?而且还要大规模开展,这其中风险太大了,陛下的大胆与先帝的谨慎相比,真不知是福是祸。”

随后眉头紧紧地皱在一起,额头上的皱纹更深了几分,像是一道道沟壑,将他的忧虑刻在脸上。

他那聪慧的头脑此刻如陷入泥沼,怎么也想不明白陛下此举的意图。

他嘴唇微微颤抖,似乎想要说些什么,却又咽了回去,与他平日的能言善辩判若两人。

若是老杜还在就好了!房玄龄心中微微叹息。

“陛下!老臣有疑惑!”

房玄龄终于忍不住,向前迈出一步,他的官靴在光洁的地面上发出轻微的声响。

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困惑与担忧,目光紧紧地盯着李承乾,全然不顾此举可能触怒陛下,这与那些明哲保身、默不作声的大臣形成鲜明对比。

他深知自己作为臣子的责任,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可能对国家不利的决策实施,即便可能会冒犯龙颜。

不少大臣暗暗为房玄龄捏了一把汗,心想:“房相这是直言犯上啊,陛下不知会作何反应,换做是我们,可没这胆量。”

李承乾眉头微微一皱,眼中闪过一丝不悦,冷冷地看了房玄龄一眼。那眼神犹如寒冬腊月的冰霜,让周围的空气似乎都冷了几分,与房玄龄眼中的热忱形成了鲜明的冷热对比。

“房相请说吧,但这是最后一个问题了。”

李承乾的语气中带着一丝警告,声音低沉而冰冷,让朝堂上的大臣们不禁打了个寒颤。

“朕说过,朕提出问题,你们只需要解决,而不是质疑。”

大臣们心中一凛,都不敢再出声,与之前的小声议论形成了对比,朝堂瞬间陷入死寂。

“是,老臣明白,谢陛下!”

房玄龄赶忙低头,额头上隐隐有汗珠冒出,在阳光下闪烁,与他平时的沉稳形象相比,多了几分狼狈。

哪怕触怒新帝,心中仍在为煤矿之事担忧,和那些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大臣完全不同。

“陛下可知煤炭燃烧有毒之说?”

房玄龄缓缓抬起头,神色凝重地说道。他的目光扫过朝堂上的大臣们,声音沉稳而缓慢,每一个字都清晰地传入众人耳中。

“历朝历代,每至寒冬,因使用煤炭取暖而丧失性命的百姓数不胜数。”

“光是我朝,在贞观三年、五年,长安就发生了两起因煤炭引发的特大命案,一起造成了八十三人殒命,一起更是导致一百一十二人丧生。那时,城中哀嚎遍野,家家披麻戴孝,其景惨不忍睹。”

“先帝痛心疾首,特此下令,长安城内自此禁煤。可即便如此,仍有大量穷苦百姓,难耐酷寒,屡屡偷用煤炭,以致全家丧命,此等惨事屡禁不止。”

“敢问陛下,在全国各地勘探煤矿,还要鼓舞百姓挖煤,发放薪酬,此项举措不光耗费海量人力物力,所得也不过是些煤炭,这对我大唐有何益处?老臣实在不解,还望陛下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