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 女频言情 石越朱翊钧的小说如履薄冰
石越朱翊钧的小说如履薄冰 连载
继续阅读
作品简介 目录 章节试读

本书作者

石越

    男女主角分别是石越朱翊钧的女频言情小说《石越朱翊钧的小说如履薄冰》,由网络作家“石越”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朱翊钧向来走一步看三步。冯保的东厂之职,他早就在思考合适的人选了。张宏首先就被他排除掉了。一来,未必能顺利接任,阻力太大,无论是盯着自己的人,还是盯着张宏的人,都不在少数。甚至李太后都未必会同意。二来,就算能摘到桃子,也容易引起各方不必要的敌视。冯保的反扑,张宏未必能接住。三来,则是张宏的班底,太差了。东厂毕竟是武职,张宏并没有这个根底。而冯保从隆庆元年开始,掌东厂已经六年了,根基深藏。若是张宏接任,一时半会,还真不能轻松掌握。况且,冯保占据着司礼监,本就是东厂名义的上司,若是遥遥指挥着东厂的心腹旧部,东厂谁做主还真难说。而李进,却是再合适不过了。御马监在内臣中,本就是武臣资序,狭义上是养马的,广义上是领卫营的。李进作为御马监秉笔太...

章节试读


朱翊钧向来走一步看三步。

冯保的东厂之职,他早就在思考合适的人选了。

张宏首先就被他排除掉了。

一来,未必能顺利接任,阻力太大,无论是盯着自己的人,还是盯着张宏的人,都不在少数。

甚至李太后都未必会同意。

二来,就算能摘到桃子,也容易引起各方不必要的敌视。

冯保的反扑,张宏未必能接住。

三来,则是张宏的班底,太差了。

东厂毕竟是武职,张宏并没有这个根底。

而冯保从隆庆元年开始,掌东厂已经六年了,根基深藏。

若是张宏接任,一时半会,还真不能轻松掌握。

况且,冯保占据着司礼监,本就是东厂名义的上司,若是遥遥指挥着东厂的心腹旧部,东厂谁做主还真难说。

而李进,却是再合适不过了。

御马监在内臣中,本就是武臣资序,狭义上是养马的,广义上是领卫营的。

李进作为御马监秉笔太监,哪怕调任,也自有一伙班底在。

再加上李进是外戚,一旦身份被抬起来,立马就会有大批内臣向他靠拢,这一点是张宏比不了的。

各种因素,都能让李进尽快地实际上掌握东厂。

最重要的是,李进是李太后的族兄,并且对于他们母子,有恩情在。

无论是亲戚,还是恩情,可以说,天然就过了信任这一关。

这会让李太后减少被外朝挟逼的感觉。

也能借由这个幌子,挡住不必要的视线,以及暗箭。

至于怎么掌控李进……这不是已经开始润物细无声了吗?

本就是个重恩情的人——否则也不会开后门将李太后送进裕王府了。

而今天的事,李伟会好好在亲戚之间替他宣传的。

李进自然也应该知道,他能上位,应该感念谁。

朱翊钧细细回想了一番,自觉并无遗漏之处,终于舒了一口气。

又是阶段性的一步。

回过神来,便听到朱希忠的声音。

“为君分忧,是臣分内之事。”朱希忠跪在身侧回着话。

朱翊钧看了过去。

这位成国公,办事当真靠谱,就没有掉链子的时候。

他都舍不得这位国公驾鹤西去了。

不由感慨一句:“国公要好好将养身体,多为朕分忧才是。”

朱希忠听了这话,苦笑道:“寿命自有天数,臣安能违逆。”

“不过臣百年之后,国公府上下,也会继续替陛下分忧。”

朱翊钧失笑,这是在向他讨承诺呢。

他走近,将朱希忠扶起。

语气轻松地说道:“那日,我遣张宏送去的玉佩,在国公这里吗?”

朱希忠连忙将手伸进怀里,准备物归原主。

朱翊钧伸手止了,笑到:“这玉,还是由国公收好罢。”

“也好随时提醒朕,只要这玉一日不碎,朕便一日记得成国公府。”

言外之意,就是自己只要一天不死,就不会负了国公府。

朱希忠听了这话,身子顿了片刻,才喟然一叹:“臣侍奉三朝,尽享天恩浩荡,当真是三生有幸。”

不管信不信,这个恩也谢。

他也知道,皇帝作出这种承诺,已经是极限了。

总不能让人对天发誓吧。

朱翊钧点了点头:“我娘亲有个侄女,到了适龄的年纪了,国公家若是有俊彦,可以互相走动一番。”

这是给朱希忠承诺之外,一点实际的好处。

不比张宏、蒋克谦这种小角色。

一位锦衣卫指挥使兼三公,若只是口头承诺,终究还是太薄弱了。

让国公府与李太后沾上姻亲,多一分底蕴,才算看得着的好处。

方才他已经与李伟谈论过此事,不能说是意动,只能说是欣喜若狂。

有李伟的态度便能放心对外许诺了——毕竟不是自由婚姻的年代。

外戚的婚事,多是结勋贵,例如李太后的妹妹,就嫁了平江伯陈王谟。

朱翊钧能做的,最多是把关一下,对面不是个烂人,身后势力也不是爱作死的,就够了。

但要是想找什么才华出众、貌如潘安,那还是洗洗睡吧。

朱希忠不意想新帝竟然这般大方。

刚做了事,立刻就有此厚报,连忙拜谢道:“臣……”

朱翊钧打断了这些不必要的环节:“好了,说正事。”

朱希忠连忙闭嘴,暗道果然,甜枣之后必有差遣。

朱翊钧看向朱希忠,开门见山:“去年,先帝想复起顾寰总督京营,结果被弹劾致仕,这事你知道吗?”

京营,就是常驻京城的卫戍营,而总督,就是京营的主官。

去年先帝力挺顾寰掌管京营,结果言官们前赴后继弹劾顾寰老迈。

广西道御史王宗载更是说,顾寰贪权恋位,离间君臣,要夺他爵位。

吓得顾寰连夜突发呆症,直到先帝同意他致仕才得以痊愈。

至于是不是真的老迈痴呆才被弹劾的?

他只知道历史上,顾寰明年就会复起,掌左军都督府事——至少张居正看来,顾寰是没有老迈不堪的。

朱希忠自然是知道这事的,他也不遮掩。

直话直说道:“镇远侯顾寰其人,从嘉靖十二年开始,历任左军都督府、南京中军都督府、漕运总督、右军都督府,任两广总兵时,还有阵斩资历”

“尤其嘉靖三十三年,庚戌之变后,特旨入京,整备京营。”

“武功昭彰,威望隆重,位居三孤……非兵部所能节制。”

话已经说到这里了,还不明白就是傻了。

五军都督府,本就是枢密院的底子;总督漕运,有治政之能;提督两广,有阵斩之武。

更别说在嘉靖年间,就临危受命,奉旨改制京营的强势人物了。

这样一个文治武功都出类拔萃的勋贵,要将京营拿在手里,兵部也只能眼看着。

或许是某些人不愿意坐视这样的事发生,所以,便有了一场场弹劾。

朱翊钧听罢,没有直说他为何问起这事。

反而继续追问道:“那接任的彰武伯杨炳呢?”

此人接任,反而没掀起什么波折。

朱希忠叹了口气:“彰武伯杨炳提督京营后,第一件事便是将上奏直达天听,改为经由兵部部议,由兵部覆奏后呈上。”

流程的改变,就是权力的改变。

打报告对接皇帝,变成了中间过一道兵部,这就是一改顾寰时期的超然地位,向兵部低头,伏低做小了。

英宗以后,勋贵这幅模样才是常态。

他没说的是,当初世宗就是怀疑英宗一事有猫腻,才借庚戌之变的机会,强势支持顾寰,越过兵部整备京营。

朱希忠也拿不准是世宗皇帝敏锐过人,还是天生疑心病。

反正无论如何都是过去的事了,他也不在乎真假。

对勋贵来说,世宗给的位份,可是实打实的。

只可惜,世宗一去,立刻又被先帝还了回去。

朱翊钧皱眉:“彰武伯历来如此谨言慎行?”

到底是拿了文官的好处,还是他本来就是个废物?

朱希忠摇了摇头:“彼时,彰武伯世子,因作奸犯科,被都察院、刑部问罪,旬月后才无罪开释。”

朱翊钧默然,好一套连环招。

这也是他为什么一直没有向京营伸手的缘故。

涉及到兵权,局势就太复杂了。

当初五军都督府,几同枢密院,最后几番改制,沦落到兵部之下了,受人节制。

这京营,更是各方争夺的重点,只能徐徐图之。

也就是现在有朱希忠站在身后,他才敢有那么一点想法。

武力,永远是掀桌的最大底气。

他穿越后,先接触这位锦衣卫指挥使的缘故,以及他非要削去冯保东厂职司,都是出于这个考量。

朱翊钧看向朱希忠:“国公,朕冲龄践祚,除了大赦天下之外,还会广布恩荫。”

“听闻镇远侯顾寰无亲子,你觉得,朕荫其从子,顾承光,一个锦衣卫指挥佥事怎么样?”

从子,就是兄弟的儿子。

是如今内定过继给顾寰,继承爵位之人。

如今额外一份恩荫,等到他袭爵之后,便能将这份恩荫,转给亲族。

朱希忠沉默了片刻,听懂了皇帝的意思。

缓缓点了点头:“臣,即刻就去打听一番顾承光的才能品德。”

朱翊钧欣慰地感慨道:“国公办事,我放心。”

考察的自然不是才能品德,而是有多少忠君爱国的成分。

若是顾承光愿意跟蒋克谦一样,随侍左右。

那就说明顾寰同意了此事。

也说明了,顾寰,还愿意替这位新帝,争夺京营。

当然,若是不愿,恐怕只能在蛰伏一段时间,届时让戚继光入京了。

总之,这京营是必须拿到手的。

无论是承诺李伟的海运,或是湖广的矿税案,还是度田拿徐阶开刀,乃至于镇压宣大的异动,都得在拿到京营之后,才能有所动作。

朱希忠行了一礼,便要告退。

朱翊钧点了点头,目送朱希忠离去。

在门前站了一会,才转身去往前殿。

……

六月十五。

皇帝赐辅臣及六部、都察院、五府、戎政大臣、尚宝司、制诰房等官银币。

以及,奉皇帝圣旨、太后陈懿旨、太后李懿旨,覆言官七十六人劾奏冯保一事,诏曰:

祖宗成法,至精至备,所当万世遵守。

近年来,有司不考宪度,致令事体纷纭,军民惶惑,岂成治理?

为仰求祖宗之意,明考成法,内廷当以身作则。

兹有司礼监掌印、提督东厂兼管御马监事务冯保,自陈曰,以权宜之需,多兼要职,请削东厂职。

帝、后咸允。

自下诏之日起,削去冯保东厂之职,由御马监秉笔太监李进,调任司礼监秉笔,提督东厂。

着各部司知晓,钦哉。

旨意是由两宫与皇帝的名义下的,合法性毋庸置疑。

内容也简单明了,就是把东厂从冯保手里,转手给了李进。

至于到底是被弹劾,还是主动自觉,并不重要,大家也不会深究。

想斗而不破,该给人留的颜面,总是要留的。

这道诏书一下,六科难得展现了一番工作效率。

不一会,便抄录各部司,传到了百官耳中。

都察院之中,御史们更是受到了莫大鼓舞,似乎打了一场胜仗一般。

毕竟是迫使了监国太后退让。

这既是资历,也是名声。

但,事情并不会这么简单。

言官们还未高兴多久,便又接到了紧随其后的两道谕旨。

一道是李太后懿旨,乃是过问通政使司,为何宫里还未收到元辅自陈任上得失的奏疏,是否是遗失了?速速陈条说明。

第二道,是皇帝圣旨,言称还未递交奏疏的官吏,尽快递交。

这两道旨意,明眼人都能看出,这是一个人嘴巴里说出的两句话。

针对的,自然是那位还未疏乞罢免的当朝首辅,高拱。

当日,通政使司便回覆宫中,首辅高拱的奏疏,因不慎损毁,需重新誊抄,这才误了时日。

同日,兵部尚书杨博,本是在准备回覆户科的弹章,无暇廷议。

却不知为何,户科说已然查明,默默撤回了弹劾,让杨尚书自去廷议。

杨博一上廷议,便接到削职冯保的旨意。

而后有感于冯保被祖宗成法弹劾,廷上公然发问,首辅高拱身兼吏部尚书,是否符合祖制。

礼部尚书吕调阳当即附和。

并且质问都御史葛守礼,祖宗成法,莫非看人下菜?

葛守礼据理力争。

刑部尚书刘自强,指斥杨博、吕调阳瓜蔓牵连,实则是包藏祸心,祸乱朝局。

同时,仓场总督王国光,则当廷诵读了诏令内容,谓之“仰求祖宗之意,明考成法”。

既然下了诏,岂能熟视无睹?正应当厘清谁人不尊祖宗成法。

司礼监冯保更是屡屡趁机踩上高拱一脚。

说就连司礼监都能以身作则,为何高拱连个太监都不如。

被纠仪官呵斥后,又说葛守礼驭使言官弹劾自己,却无视高拱,这岂不是结党的明证?

六部九卿、司礼监掌印等高官,瞬间拉开了阵仗。

这种情况下,一应侍郎、佥都御史、祭酒更是连插话的资格都没有。

只能围观,瑟瑟发抖。

出乎意料的是,处于风议中心的高拱,只是刚开始略微愕然,旋即便像个没事人一样,站在班首。

不止申辩之语没有,甚至半句话都没说过,仿佛一切与自己无关,可以做个冷眼旁观的看客。

皇帝赤子之心,有疑惑便会直接问出来。

廷后问及元辅,为何不申辩。

高拱只说,会尽快呈上奏疏致仕。

似乎当真心灰意冷,起了致仕之意。

一日之间,群情哗然。


不过一个早晨。

紫禁城突然之间,给人的感觉似乎更加忙碌了起来。

行色匆匆的内臣。

低头赶路的女官。

昂首巡逻的侍卫。

仿佛不约而同地渲染着紧张的氛围。

陈太后本是居别宫,但自朱翊钧登基之后,便从了礼部所请,与李太后商量着,将慈庆宫腾给了他。

慈庆宫本是东宫,朱翊钧住了六年,自然是轻车熟路。

可当朱翊钧来到慈庆宫的时候,感觉却大不相同。

熟悉的建筑,今日却显得森严。

自然有人替他通禀。

朱翊钧静静候在殿外。

不消一会儿,太监张鲸小步跑了回来。

面上有些畏惧道:“陛下,陈大珰说,娘娘昨夜未休息好,太医用了药,方才睡下。”

朱翊钧站在殿外,一时没有动弹。

这话,与第一次去别宫给陈太后请安时,得到的答复一模一样。

那时候没有察觉,现在看来,当真是一言难尽。

彼时被拒之门外,如今自然不例外。

总不能当了皇帝,就硬闯嫡母的寝宫。

最后,他只能在宫外遥对陈太后,做足了一番礼数,转身离开。

他至今想不明白,陈太后为何会襄助高拱。

为了权势?

朱翊钧摇了摇头,很快就否决了,高拱的急五事疏,主张加强内阁,收拢皇权,隔绝内宫干政。

若是二人都为了权势,那根本不可能达成共识。

退一万步说,就算高拱做了什么让步,但陈太后又没儿子,还能有什么非分之想不成?

等到自己成年清算,不也是一场空?

为了名位?

朱翊钧再度否决了这个猜想。

无论如何,她都是太后,再差也不过是与李太后平起平坐,动不如静,她又凭什么冒风险帮高拱?

不是没可能,只是可能性太低了。

他思来想去,其余什么亲族、恩情之类的,更是不可能。

他几乎想不到合理的可能性。

总不能单纯被高拱哄骗吧?

那也太小看天下人了。

他穿越至今,就因为小看了古人,接连吃了张居正和高拱的亏。

如今再让他抱着小觑之心已然不可能了。

不管陈太后究竟是出于什么目的,他都得料敌从宽了。

朱翊钧缓思着对策。

历史上高拱的新政所急五事疏通过后,不过两日就被罢黜。

说明张居正赶回来之后,很快就有了对策,并且按服了陈太后,让皇帝和两宫,下旨罢免了高拱。

既然没有太大的波折动荡,那么陈太后这边,定然比高拱那处好突破。

他不知道铁三角用了什么手段。

但朱翊钧知道,不能再拖下去了。

如果真让陈太后与高拱把持了朝政,局势就难了。

不过。

张居正与内廷勾结,都要通过冯保。

高拱自然也不能越过宦官,作为交通。

所以,陈洪这些人才上蹿下跳这么厉害。

那么……他如今想破局,恐怕真得着落在锦衣卫和东厂身上。

朱翊钧叹了口气。

终究是,心怀利刃,杀心自起。

想到这里,他看向张宏的干儿子,张鲸,开口吩咐道:“给朕说说陈太后的事。”

张鲸应了一声,答道:“万岁爷想听哪方面的?”

朱翊钧摆摆手:“都说说。”

面对这种模棱两可的要求,张鲸只得从生平说起:“嘉靖三十七年四月,先帝彼时元妃去世。”

“同年八月,世宗下诏为先帝挑选继妃。”

朱翊钧一愣,打断道:“才四个月?不是需要服丧一年?”

原配死了也是要服丧的,不过是时间短一点而已。

张鲸点了点头,解释道:“那时候,世宗亲自下诏夺情,先帝力辞不能。”

“九月初九,便选了陈太后作为继妃。”

世宗下诏,就不奇怪了。

自己儿子死太多了,估计盼着裕王多生点。

不过这样的话,难怪没什么感情。

朱翊钧点了点头,示意他继续说。

张鲸开口道:“隆庆元年,先帝登基后,便给陈太后扶正为皇后,亲族荫爵。”

朱翊钧插话道:“陈太后与亲族关系如何?”

这一点,也很重要。

陈太后不可能不明白如今的举动,亲族少不得一个抄家。

却还是一意孤行,按理来说,有软肋的人,不该这么不顾大局才对。

实在让他费解。

张鲸回忆了一下,开口道:“起初关系甚好,命妇走动也很频繁。”

“不过……”

他顿了顿:“当初陈太后被先帝赶去别宫,御史多有劝诫先帝。”

“陈家也上奏劝了,但被先帝威吓了一番,便又连忙上疏同意,为先帝开脱……”

“从那以后,双方走动便没了,甚至卫戍别宫的陈家人,也被赶走了。”

朱翊钧听罢,暗道棘手。

被打入冷宫,亲族为了富贵就帮着先帝,心中什么感觉可想而知。

这种冷宫出来的嫡母太后,再添个不顾亲族的人设,这不妥妥的宫斗文女主?

他追问道:“陈太后是哪一年被赶去别宫的?”

张鲸想了想:“隆庆三年,先帝以无子多病为由,将陈太后迁出了坤宁宫,赶到了别宫居住。”

朱翊钧皱眉,再度打断了张鲸。

他疑惑道:“无子多病?”

无子是无子,多病是多病。

若是一直不能生育,被先帝厌弃也无可厚非,毕竟时代不一样。

问题是,多病……若是本就多病,是不可能过得了挑选继妃这一关的。

那就是之后才多病?

那这多病与无子放在一起,恐怕不是无由。

张鲸迟疑了一会,将头埋地:“奴婢听干爹说起过,似乎陈太后当年曾有孕,未诞,落下了病根。”

朱翊钧点了点头:“哪一年。”

张鲸回忆了一下,答道:“嘉靖四十一年。”

朱翊钧示意他继续说。

张鲸继续说道:“起初,外朝的给事中魏时亮、御史贺一桂、詹仰庇等人,一再劝谏。”

“让先帝将陈太后迁居回宫。”

听到此处,朱翊钧似乎想起什么。

他问道:“彼时的司礼监掌印,是不是陈太后的家奴,陈洪?”

这些劝谏,恐怕这位掌印,没少出力吧。

张鲸恭谨点头:“万岁爷当真好记性。”

小小拍了下马屁继续道:“陈洪当初也劝过先帝,却差点被先帝罢免,便再不敢进言。”

朱翊钧突然挥退左右。

面色凝重地看向张鲸,沉声问道:“这事,有没有我母后推波助澜。”

张鲸吓了一跳。

小心翼翼地看了一眼皇帝,拘谨道:“万岁爷,奴婢年资尚浅……”

简单介绍一番没问题,但要是涉及到两宫斗争,他可不敢插这个嘴。

但朱翊钧却并不放过这太监。

他一字一顿:“恕你无罪!”

张鲸瑟缩了一下脖颈,斟酌了一下,才说道:“宫里,倒是有这个传闻。”

“那段时间冯保和陈洪,斗得也很厉害……”

“但具体有没有,奴婢是真不知道。”

朱翊钧面无表情地点了点头。

宫斗仇怨?最好别是这种奇葩理由……

万一真如此,那陈太后在张居正高拱这一堆,动辄心怀大政的老狐狸里面,也太过格格不入。

但他实在不太了解女人,只能姑且记下。

……

整个宫廷就是筛子,今晨的事,不多时,就传开了来。

朝臣、内臣们很快便得知发生了什么事。

李太后自然也后知后觉。

朱翊钧到慈宁宫的时候,只看到一地的瓷器碎片,桌倒椅翻。

以及怒火冲天的李太后。

朱翊钧没有第一时间上去请安,反而将随侍左右的冯保拉到一旁。

小声说道:“大伴,我娘亲这是?”

冯保心情同样极为糟糕,现在三人可以说是,被高拱挤到了一根绳上。

他仍保持着清醒,恭谨道:“陛下,娘娘是听了礼部上的尊号,有些不悦。”

读作不悦,写作勃然大怒。

朱翊钧皱眉:“礼部的奏疏,到司礼监了?”

冯保点头:“今晨礼部部议完,便由元辅票拟通过了,因为不涉别部,所以也无需廷议。”

“至于现在……已经被通政司送去了慈庆宫。”

冯保说完,就闭嘴了。

两人默默站在门前,一时无语。

二人心中都清楚,这份奏疏,一旦到了慈庆宫,就没有阻拦的可能了。

陈太后一定会批准这道奏疏。

朱翊钧能不能否决呢?

否决总得有理由,是嫌李太后的尊号低了?还是嫌陈太后的尊号高了?

前者的话,只会是通过这道奏疏,而后高拱继续给两位太后加尊号。

如此水涨船高,李太后两字,陈太后就四字,李太后四字,陈太后就六字,永远被压一头。

而若是后者,敢嫌嫡母尊号高?这就是不孝!

这个能大到能废帝的名声,没人敢碰。

那若是明说,要求两宫尊号一致呢?还是那句话,只要陈太后说一句不尊嫡母,是为不孝,问题就太大了。

地位在人之下的时候,什么态度都太过无力。

朱翊钧问道:“元辅致仕的奏疏,也被陈太后驳回了吧?”

两人打配合是肯定了,就看到什么程度了。

冯保摇了摇头:“被陈娘娘留中了。”

朱翊钧一怔。

旋即反应过来。

没有驳回,看来二人也不是多么紧密的合作关系,否则陈太后直接驳回就是,也不必借此拿捏着高拱。

朱翊钧没再说什么,就要进去看李太后。

突然,冯保叫住了他:“陛下!”

朱翊钧回过头。

冯保躬身一拜:“身体要紧,陛下好好劝劝娘娘。”

朱翊钧深深看了冯保一眼。

这老家伙,现在知道怕了,知道求自己支持了?

朱翊钧点了点头:“朕会好好劝娘亲的。”

“冯大伴不妨去司礼监多看着点事。”

冯保躬身告辞。

朱翊钧也转身推门而入。

“娘亲,孩儿来给您请安。”

李太后一言不发。

朱翊钧默默将地上的椅凳扶正,瓷片踢开。

李太后终于回头看了一眼,忍不住关切道:“瓷片划手,让宫人来便好了。”

朱翊钧没有停止动作。

他一边归拢,一边说道:“没让娘亲心情顺遂,动了真怒,是我这做人子的错。”

“让下人收拾,哪能弥补孩儿的罪过。”

这作派,多少让李太后消了些气。

她从鼻腔里哼了一声:“不关我儿的事,是慈庆宫那……”

民间养成的习惯,动真怒了差点,本能口出污言秽语。

见到面前时儿子,忙改口道:“是姐姐太过份了!”

朱翊钧没有接话。

李太后继续道:“我们娘俩,顾念她久居别宫,还特意把慈庆宫腾出来给她。”

“现在好了,非但不领情,还为了求个尊号,勾结高拱,不让他致仕!”

朱翊钧继续静静听着。

李太后似乎有一肚子委屈:“这就罢了!我大不了忍让她!”

“可那高拱是什么人?”

“竟然要废除司礼监,还要限制皇帝的权力!”

“她身为嫡母,难道半点不为你考虑吗!”

“简直是……简直是……”

朱翊钧听到这里,突然抬起头。

他打断了李太后。

语气很轻,很平淡地问道:“娘亲,陈太后被皇考赶去别宫,您有没有推波助澜?”

李太后抬起头。

一脸惊讶地看着自己儿子。

她张了张嘴,抬起手指着皇帝:“你……你这是在怀疑为娘先惹的她?”

朱翊钧站在原地没有动作。

不置可否道:“若是娘亲所说的为了尊号,儿也可以为她上,犯不着勾结高拱。”

“孩儿只是,想不明白,请娘亲解惑。”

李太后颤颤巍巍放下手,眼眶微微湿润。

终于失态道:“好啊好啊,现在出了问题,都往我身上找原因了!”

“我含辛茹苦将你养大!”

“世宗八子七折,先帝连连丧女,宪怀太子五岁就死了!”

“我生怕你受了歹人暗害,遭了丁点阴毒。”

“我儿现在倒是长大了,反而懂怪罪起娘了!”

“就因为她跟高拱勾结,让你不安,你就要归责到我!?”

她坐在床头上哭诉连连,似乎将今日的委屈都尽数怪罪到自家儿子头上。

眼见儿子没有动作,反而心下更是难过。

门外值守的蒋克谦、张鲸更是离得远远的,不敢多听分毫。

“好了!”

毫无征兆的一声低呵,在房间内响起。

李太后愕然看向他。

从未意想到自己儿子会对自己这个态度。

她浑身颤抖起来,情绪显然已经控制不住。

朱翊钧没再给她说话的机会。

他在李太后惊愕的目光中缓缓走近。

因为年纪的缘故,哪怕李太后坐在床头,也与朱翊钧差不多高。

他伸出双手。

捧着李太后的两边脸颊,伸出拇指轻轻擦掉泪痕。

额头贴近,触着李太后的额头。

声音近乎颤抖着开口道:“娘亲。”

“孩儿都记得呢。”

“孩儿怎么会忘了,娘亲是如何护住的孩儿。”

“一夜安寝,娘亲要探视四五次。”

“但有哭声,娘亲便呵斥冯保、张宏等人,将儿子脱光,检查个底朝天。”

“到嘴里的吃食,娘亲甚至先替孩儿尝过一遍。”

“这些事,孩儿哪里能忘?”

“娘亲以抚育为慈,儿亦以奉母为孝。”

“方一登基,便有心恩荫国丈。”

“日日勤学,只盼不让娘亲失望。”

“恳恳视朝,只盼早日为娘亲遮风挡雨。”

“如今……如今……”

“高拱逼我,嫡母迫我,朝臣孩视于我,孤苦无依,除了娘亲,还有何人!?”

“娘亲为外朝所忌,受内臣所欺,遭正宫所辱,零丁无靠,除了儿臣,还有何人!?”

“你我孤儿寡母,相依为命,哪里容得半点猜忌?”

李太后面对皇帝突然作色,呆呆地愣在了原地。

朱翊钧在她的注视之下,一字一顿道:“娘亲养育我十载,孩儿都记得。”

“如今,孩儿继位登极,娘亲以后,还请放心由我奉养。”

“话,且诚心与孩儿说;事,也放手交给孩儿做!”

“相信朕!”

说罢,朱翊钧退后下拜。

不被注视的眼眸中,划过一丝决意。

外廷也就罢了,如今宫里锦衣卫和东厂都再无掣肘。

是真当他不敢下黑手吗?


一上来就整大活,抬出两淮盐政,却不是朱翊钧有心欺负老实人。

实在是形势所迫,必然有人得挑此大任。

缺钱啊!

细数如今朱翊钧要做的事情。

吏治、税制、度田、开海、重立少府、推动自然哲学的萌芽、拆分南直隶、改良朝贡体系……等等等等。

桩桩件件,没有一事是不需要实打实的兵权做后盾的。

练兵总得要白花花的银两。

这就又回到了那个问题——在考虑钱用到哪里的时候,先得回答,钱从哪里来。

各部司的属库有多少钱,是他让张居正当家后,第一件需要跟他交底的事。

张居正也没想瞒着他,有了结果第一时间便给他通了气。

其中,光禄寺情况最差。

七月,让户科右给事中冯时,去查了光禄寺。

九月有了结果,上奏说,光禄寺历年收支相抵,从无结余。

这就罢了,自隆庆改元至五年,通计各省,拖欠共一十九万五千二百有奇。

换句话说,寅支卯粮,一分不剩,各省的账,也开始慢慢收不上来了。

而后则是户部太仓库,也就是国库。

张守直致仕后,王国光上任户部尚书,立马彻查太仓库。

上月便有了结果。

太仓银库,止于六月底。

实在各项银,共二百五十二万五千六百一十六两,金四百六十五两,铜钱一千六百一十九万九千四百八文。

全部折算成白银,哪怕按多的折算来估计,也就五百万两白银!

这可是国库!天朝上邦,国库才五百万两库存!

远的说隆庆二年,岁支有四百四十万两,近的说去年,也支出了三百二十余万。

换句话说,国库只有一年余的存银,难怪高拱说不能轻启战端,这点钱,但凡打一场,国库就要被掏空。

其余大大小小,如兵部的太仆寺库等,几乎也都处于这种寅支卯粮,入不敷出的状态。

内帑,更是不例外,否则先帝也不会跑去问户部要钱了。

尤其是八月支出了一百万之后,便只剩二百三十万两了。

这些情况,朱翊钧早就心里大致有数。

所以早早做好了开源的打算。

要开财源,怎么开?

无论是税法,还是度田,开海,这些真正开源的事,又都需要银钱打底,以及长时间的前期准备。

所以,第一笔启动资金,朱翊钧便盯上了盐政!

都转运盐使司有六,曰两淮,曰两浙,曰长芦,曰山东,曰福建,曰河东。

无论从哪口井开出来,都是这六司进行收缴、漕运。

而天下盐政,大半都要落到两淮上来。

所谓,长芦山东、价廉课充,惟淮盐居天下之半。

但盐政来钱快,却并不意味着税收多。

洪武年间,两淮盐场三十处,每岁有三十五万引,换算下来就是一亿四千斤。

结果到了如今,只换了度量单位,从一引四百斤,改成了一引二百斤。

听起来有了七十万引,实际上还是一亿四千斤。

非常地稳定。

当然,与之对应的,就是不知来历的私盐与日俱增,似乎真是倭寇晾晒的海盐一般。

其实这也就罢了,足额交税,朱翊钧还能忍让一时。

但是按照如今的盐纲制,一引收银六钱四厘,其外还另税三银,公使三银。

合计一引收六银六钱四厘的税。

那么两淮至少该缴税四百六十万两。

可实际呢?

去岁,分运户部、太常寺等各库,加起来才一百一十万两!

明面上的两成!还不算私下卖出去的!

简直是欺天了!

从盐商,盐场、地方官府,到转运司、漕运衙门、中枢蛀虫,里里外外,上上下下,不知道收了多少!

这就是他叫回海瑞的缘故。

这种规模的贪腐,张居正都不一定会支持此事。

只要有私情,终究要讲个“大局为重”。

尤其是大明朝私人请托,可以说蔚然成风。

张居正背靠楚党,一票门生故吏,盘根错节,更是会被众人拽着走。

更别说还有什么浙党、晋党疯狂扯后腿。

可以说,两淮的盐政,除了海瑞,没人能办。

这里面的弯绕,凡是拉个有官身的,都多少明白一二。

海瑞自然更是不例外。

他瞬间就反应过来,失声反问道:“中枢已经到这个地步了?”

两淮盐政,可比剥削百姓要难多了。

如今竟然要动两淮盐政,那必然是中枢局势已经刻不容缓了。

朱翊钧暗赞一声。

这就是他欣赏海瑞的缘故。

有坚持,却有着不凡的政治智慧。

清官,又是能吏。

但凡能驾驭住,哪个上位者不疼惜?

朱翊钧点了点头,直言不讳:“海卿或许不知道,如今中枢财用大亏到了什么地步。”

“若是不趁着如今还有些力气,想办法把税收上来,恐怕……”

朱翊钧点到为止。

转而详细说了一番各司库的存银。

海瑞面色凝重,只觉得其中情况,触目惊心。

朱翊钧见海瑞认真听着。

接着道:“这就罢了,各地收上来的税银,累年渐少,甚至还有拖欠。”

“不少省的布政司使换了人,就不认前人的账。”

“而前人调动了,也说不知情。”

“以至于今年夏税只收了八成。”

“还有军饷之事也险些闹出乱子。”

“七月时,内外官兵得知先帝驾崩,便一同鼓噪起来,问各地督抚催讨欠饷,一副要兵变的架势。”

“最后朕与内阁实在没办法,只能各处凑。”

“八月廷议,户部太仓库出了三十万两,兵部将太仆寺库马价银抽了三十万两,工部奏请陵寝降低规制,从节慎库省出了银子二十万两。”

说到这里,朱翊钧竖起一根指头,语气复杂:“朕的内帑,拿了一百万两出来。”

“共一百八十万两,内外官兵凡六十六万四千三百一十九人,银各二两。”

“好歹压了下去。”

他看向海瑞:“海卿,朕当真不想大明朝,交代在朕手中。”

海瑞看着眼前的少帝忧国忧民,一时怔了神。

他此次复起,离乡时,不少人都说他快花甲之年,如何还能承担重任,劝他不如在家好生修养,侍奉老母。

可如今看到这位少帝,幼弱的躯壳,肩挑天下,不比他海瑞更辛苦?

朱翊钧说完苦难,阐述完必要性,这才切入正题:“所以,朕想让卿从两淮盐政开始,清厘税政。”

这事,可以说难到了极点。

不杀个人头滚滚,别想做成。

而其中的危险性,更是不言而喻。

海瑞终于回过神来,却没有轻飘飘地满口答应。

反而正襟危坐,谨慎问道:“陛下想让臣做到什么地步?”

答应此事的同时,也是提醒。

他今日是第一次拜见新帝。

虽说皇帝对他礼遇有加,情真意挚,但他终究还是不了解皇帝。

海瑞生怕皇帝年幼,把事情想得太简单。

当初只是对付徐阶一人,就不慎激起“民变”。

那只是区区三十万亩良田,如今皇帝要动的,可是百万漕工衣食所系!

海瑞不怕此事干系重大,只怕把这事办砸了,既坏了大局,也辜负了皇帝信任。

朱翊钧没有直接回答。

见菜肴上齐了,他便止住了话头。

转而开口道:“海卿舟车劳顿,必然饥肠辘辘,咱们吃完再说。”

海瑞还要再说,朱翊钧忙按住了他:“用完午膳换个地方说,朕带你见几个人。”

前者当即不再言语,行了一礼,有些拘谨地吃起了午膳。

期间,海瑞一再打量着皇帝。

海瑞并不是什么呆笨的直人。

相反,海瑞是一名偏执的聪明人。

当初做县令的时候,遇到收受贿赂,却得罪不起的巡抚之子,便会假称其人是冒充,绑了给巡抚送去。

而后劝谏世宗,也知道好话说尽,定下本性是好的,后面懈怠了这种基调。

往后在南直隶对付徐阶,虽然惜败,却也显出了灵活手段。

海瑞自然明白面前的这位少帝,之前的种种表现,多少有收买人心的成分在里面。

但,他还是准备毫无保留地接下这档子差事。

自然不是他喜欢纳头便拜,而是,海瑞有海瑞的行事准则——海瑞,只观其行。

无论嘴上说得多么天花乱坠。

若是要他海瑞粉饰太平,或者回来做个帮腔唱戏的,他转身就会离开,绝无商量的余地。

反之,若是交给他海瑞的差事,真的利国利民,他哪怕粉身碎骨,也必然在所不惜!

是故,当他听到要清理两淮的蛀虫时,他心中没有丝毫犹豫,当即就认同了此事!

海瑞,从来都只做自认为对的事。

他,只会为了公理道义而活!

……

二人忙着谈正事,用食极快,简单扒拉一阵,便结束了用膳。

朱翊钧便领着海瑞,出了文华殿。

让侍从跟远一些,他才回头接上方才的话题。

二人走在宽阔的御道上,周围没有一人。

朱翊钧歉声道:“所谓君不密则失臣,文华殿毕竟人多眼杂,不如这样空旷之地谈事情方便。”

这是在解释方才关键地方打断海瑞,闭口不谈的原因。

海瑞有些惊讶地看了一眼皇帝。

很难想象这是一名少帝能有的城府,竟然在文华殿这种地方也保持着戒心。

他莫名又增添了几分信心。

朱翊钧摆了摆手:“方才说到哪里了?”

海瑞小心道:“说到,陛下要臣做到什么地步?”

是要点到为止?

还是要搅翻两淮?

或者彻查到底,捅破九重天?

若是皇帝有不同的目标,他此次赴任,自然也要有不同的应对和手段。

朱翊钧走在前方,伸手示意海瑞走近些。

而后才侧过头,看着海瑞认真道:“海卿,朕不是要将你当用完即弃的刀来使。”

这话肺腑之言,情真意切。

海瑞自然感受到了,却不敢接这话,毕竟有隐射先帝的嫌疑在里面。

连忙就要请罪。

朱翊钧扶住了他,忙劝道:“卿仔细听朕说。”

三纲五常入脑,好指挥归好指挥,但相处起来,确实有些不太适应。

他好歹是劝住了海瑞。

才继续说道:“两淮的事,朕给你划一条线。”

海瑞不解,疑惑道:“请陛下明示。”

朱翊钧点点头,娓娓道来:“其一,此事不必竟全功,有个四五成成效便足了,卿自己把握。”

“其二,万历元年以前的事,既往不咎。”

如今距离万历元年还有两个月,足够海瑞赶到两淮。

新不查旧,以及留有余地,都是必要的妥协。

若是非要查个底朝天,那火,必然要烧遍半边天。

说不得还要被引火烧身,扛着海瑞反皇帝。

谁敢打包票说他仰仗的张居正、吕调阳等人,都冰清玉洁?

乃至他的国丈,他的母后,他的三公,他的内廷,他的锦衣卫,能不能有一个是干净的?

掀起无差别的反贪大狱,不啻于一场黑暗动乱。

反而会让真正要做的事,被扩大化,失去章法,而后草草收场。

不过道理是这个道理,他还是有些怕海瑞固执不愿同意。

毕竟历史形象与真人,未必一般无二。

说完这句,就忍不住抬头瞥过海瑞,想看看这位海青天的反应。

若是真的眼里揉不得沙子,他便要使出别的方案了。

不过出乎他意料的是,海瑞不仅没有嚷嚷着贪官都得杀,绝不姑息之类的话语。

反而是投来惊叹赞许的目光。

直到皇帝疑惑看了他一眼,他才无奈解释道:“陛下莫不是以为我是什么死脑筋?”

好歹也是从县令做起,一路到中枢的人物。

也不知道世人给他传成什么样了。

连这位少帝也害怕他是这种老顽固。

朱翊钧轻咳一下,掩饰尴尬:“那倒不是,只是怕贪官污吏行事太过,惹得卿意气激荡。”

他左右看了看,继续说道:“考成法所到之处,朕会配发绩效。”

“此前俸禄不足,让百官失了约束,也是朕德行有亏。”

“但,若是考成法到后,发足绩效,还不知收敛,海卿,就不必顾忌了。”

两淮南直隶也在这次考成法的范畴里。

工资不够,你伸手就算了,否则总能怪到朱家人头上。

但往后配发绩效,还不知死活,那就别怪皇帝下死手了。

高薪未必养廉,还得配合雷霆手段。

身旁的海瑞,不知是想起了窘迫贫困的官场生涯,还是眼底浮现起了因贫而贪的同僚。

眼中闪过一丝复杂。

拱手弯腰,行了一个谢恩礼:“陛下仁德,微臣代天下清流拜谢。”

海瑞难道不缺钱吗?难道没有让妻儿老母过得好些的心吗?

可朝廷俸禄就这么一点,他也无可奈何。

他明白只靠俸禄的处境,自然也明白常人要坚持像他这样有多难。

才让多少同僚走上了邪路。

如今圣上感念清流不易,有了绩效这德政,他当真是替后人,替同僚谢恩。

朱翊钧没做理会,虚虚将他扶起。

接着道:“至于怎么处置,朕也再给你划几条线。”

海瑞躬身静听。

朱翊钧双手负背,侃侃而谈:“其一,家族之内没有官身的豪强小吏、士绅盐商,卿从重处置,能杀多少是多少。”

没有官身始终能量有限,掀不起太大风浪。

正好借机清理一批蛀虫,抄家灭门,也好填补国库。

“其二,涉及到七品以下的,卿依律处置,不必顾忌风议。”

这批人必须要处置。

风气已然坏了,正要将这些小官清除掉,腾出关键位置来,留给考成法合格的官吏们。

“其三,四品以下的,卿务必要明正典刑,会同王宗沐、刑部,办成铁案,若是需要独断,下手之前说与朕一声,才能行事。”

七品以上,可以说是一地高官了。

即便是给海瑞钦差巡抚的名头,也不能独断专行。

办成铁案,自然为了减少海瑞的政治风险。

若是要争夺时机,权宜变通,那就汇报给他,手续他自然会事后帮忙补上,有人追责,他也自会顶上。

至于明正典刑,也是有所考量。

这个级别高官,是地区政治氛围的风向标。

非得好好杀一批,才能起到震慑作用。

“其四,四品及以上的,卿不要擅动,你这四品身板扛不住,直接知会朕知晓,朕亲自为你做主。”

海瑞这个佥都御史,本身就只四品,而南直隶一大堆三品的侍郎、二品的尚书。

更别提还有某些老而不死的超品们。

这些人若是真的涉案,海瑞就顶不住了。

再让人家顶,就有过刚易折的风险了。

朱翊钧还没有薄凉到这个地步。

自然是需他亲自接下。

海瑞静静听着皇帝诚心相交,为他划线。

几句话说得斩钉截铁,凛然有杀气四溢,海瑞不知为何,脸上突然露出了笑容,越笑越是灿烂。

这等行事章法,天资俨然更胜世宗一筹。

他何尝听不出来其中用意。

以海瑞多年做事的资历,一听便明白这是有的放矢。

这位陛下宛如行军布阵一般,知己知彼,分而划之,各个击破。

除了这份天纵英姿,其中的信任与呵护,更让海瑞心中触动。

七品以下随便处置。

四品以下走流程。

这是何等的托付信任?

别的钦差,哪怕领了王命旗牌,也不可能对文臣动辄喊打喊杀。

圣上这是彻底放权给他啊。

更难得的,反而是四品及以上就不让杀了。

若是没这句,皇帝便还是将他当做一把用完就扔的刀。

可一旦加上最后这句……海瑞在心底叹了口气,当真是无以为报。

但,感动之余,他也不忘查漏补缺。

海瑞恭谨问道:“陛下,勋贵皇亲呢?”

两淮的盐政,别以为只是地方贪腐而已。

两京之地,这些身居高位的,多半牵连其中,勋贵皇亲,必然也有人身在局中。

朱翊钧早就想到此关节。

语气莫名道:“让他们来找朕,就说,朕这里有桩大生意,莫要纠结蝇头小利,否则休怪朕翻脸不认人。”

给面子,那就利益置换,若是不给面子,只能自己把这些勋贵的脸皮扒下来了。

这话有些卖关子。

但皇帝不说,海瑞也不会细问。

只是行了一礼,表示遵旨。

末了,又提醒一句:“陛下,刑部尚书王之诰,听闻此前在南直隶颇得官场人望。”

让杀归让杀。

但佥都御史,至多也就办案,哪里能说杀就杀。

要明正典刑,这事还得落到刑部头上。

但如今的刑部尚书王之诰,在南直隶人缘未免有些太好了。

朱翊钧自然听出言外之意。

他微微摇头,肃然道:“不走刑部的流程。”

“南直隶的刑部尚书已经致仕了,朕暂时不会补缺,届时,南直隶刑部左侍郎王锡爵,会配合你。”

“还有新任大理寺少卿陈栋,跟随你去两淮。”

海瑞叹服。

都察院、刑部、大理寺……这是给他海瑞量身定做了一个三法司啊。

当真是算无遗策。

没想到他海瑞也有办事不用愁权限的一天。

他再度行礼,语气坚定,立下军令状:“圣上如此信任,臣必定不辱使命!”

朱翊钧却突然咧嘴一笑:“海卿莫急,还不止这些。”

“走,朕带你去校场,再给你几个人。”


“殿下,可是有什么不妥?”冯保近前问道。

朱翊钧念头百转,一时没有答话。

眼前这道屏风犹如天渊,不止物理上,也是从礼制上,将自己与廷议隔断。

他知道,一旦他开口左右政事,立刻就会有各种祖宗成法、前代旧事将自己堵回来。

甚至明日就会收到科道言官的谏言,让自己好好勤修德行。

冯保这老货又压根没把自己放在眼里,否则还能让这老货做个肉喇叭,做个遮掩替他传达一番。

既然如此,那就只能充分利用“本宫德凉幼冲”的杀伤性武器了,他不能在廷议中随意插话,那就让杨博不得不主动给他搭一个台阶!

我不就去就山,山来就我。

他当即抬头看向冯保,似乎因惊讶而没有压低声音:“大伴,不对吧,宣大不是我朝边镇?怎么消息来回这般迅速?”

这一声,自然传到了殿内,瞬间一静。

都御史葛守礼疑惑的神色恍然大悟,这才后知后觉。

兵部尚书杨博当即颜色大变!

此事能品咂出个中意味的大臣,都不会这样戳破这层面子功夫。

为什么?因为一旦戳破,宣大是不是该论罪?王崇古要不要逮问?

为求自保,万一与中枢撕破脸呢?谁敢不顾政治风险?

奈何这殿上就有一个意外,要求十岁的嗣主看破这一层根本不可能。

杨博只恨龙椅上这位怎么不干脆是个十足的蠢货。

他此时根本不敢让冯保接话。

天知道冯保会不会一句话就让他们晋党万劫不复!

他立刻拜倒在地,硬着头皮宏声抢话:“殿下,宣府距京城不过四百里,快马加急,如此不过是寻常速度。”

朱翊钧心中一哂,五日功夫,来回两日,三日侵边骚扰数次,当这是即时战略游戏呢?

鞑靼哪来的快马加急且不说,就这动员速度,怕是能赶上前世军容了。

但话不能说尽。

逼迫杨博主动接话,已经是极限了,过犹不及。

几句歉声,透过屏风,传入殿内:“本宫德凉幼冲,一时诧语,不慎惊扰了廷议,实在不该。”

“此事与杨卿的话,本宫不甚明白,姑且一并记下,日后好生琢磨便是。”

“诸卿还是议事吧,莫要理会本宫。”

言辞恳切敦厚,却让杨博寒毛一竖。

记下?日后琢磨?

今日不把事糊弄过去,真让新君记在心里,日后翻起旧事,恐怕又是滔天大案,而他杨博首当其冲!

但话已至此,他已经不能再出言搅扰,只能求助地看向高拱。

高拱没把朱翊钧的话放在心上,只是冷眼看着杨博。

神情更加难看。

眼下杨博这番举止,只能说明,此事其人是真的不知情,否则不会这么被动。

但这恰恰意味着局面比他想象中的更差!

以往他能靠威望压制住杨博,进而压制着晋党做事,但今日赫然发现,杨博这个党魁,已经压制不住王崇古了!

若只是杨博一己私欲,勒索求官,根本无伤大雅,毕竟杨博人还在京城,怎么折腾都无妨。

可若是王崇古这位封疆大吏起了野心,那就真是大事不妙。

他心思完全没放在皇太子身上,只是心不在焉下巴微点,示意了一下高仪。

此事内阁自然是通过气的,高仪得了授意,心底叹息一声,想着措辞,要替杨博找补一番。

突然,在他惊讶的目光中。

张居正抢先出列,躬身而对。

“殿下!尚书云:‘人求多闻,时惟建事’,今日殿下不耻下问,臣等喜不自胜,焉有敝帚自珍,让殿下‘自己琢磨’的道理。”

“惜哉内廷不涉边事,臣等又受廷议纷扰,无暇与殿下解惑。”

“如此,臣大胆恳启,殿下每常朝后,召对辅臣,答疑解惑,以知悉政事。”

声发如钟,目光灼灼。

张居正一番奏对完,屏风之后却一时无声。

除了杨博,晋党数人都纷纷投来感激的目光外,而余者都冷眼旁观。

高拱更是眼神都未投过来。

他知道,自己这位金石之交,向来对新君的辅导之事极为上心。

想来,不过是又一次地揽过为新君讲解政事的权责罢了,他对此并不放在心上。

革新变法,他有他的路子要走。

过了好一会,屏风内才传出声音。

“张阁老所言甚合本宫心意,那早朝之后,三位辅臣稍留片刻?”

高拱眼皮微微抬了一下,回道:“臣身为首辅,机务繁重,并无多余闲暇。”

张居正接过话茬:“殿下,元辅说的是。国朝新丧,万事系内阁,不宜过度策用。”

屏风后面又传出声音。

“既然如此,那便张阁老散朝后稍留,为我解惑吧。”

张居正又躬身以对:“殿下,今日臣等散朝后还需往思善门,为先帝吊唁。”

“可否等明日微臣廷议之后,待到殿下日讲完毕,再召对微臣。”

朱翊钧点头:“可!”

高仪在一旁默默松了口气,还好没将他推出去应付这事。

这可不是什么好差使。

今日这位皇太子的种种表现,当真不像个好糊弄的主。

无论是殿前处置太监,拿捏冯保,还是方才一眼看破王崇古奏疏中的错漏。

说明这位皇太子,是个对政事敏锐的主。

这足以抹除他在四书五经上的天赋不足,毕竟做人主,又不是研治经典。

单单从今日临朝的表现而言,可谓已有人君之相!

而为聪明人解析政事,还要夹带私货,太难了,隐患也太大了。

需知,聪明人记性可都很好,嗣君也有长大的时候。

稍有不慎,恐怕就得遗祸流毒,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大明朝。

张居正敢主动揽下此事,这份担当,也着实令他感慨。

……

屏风后的朱翊钧,下意识用指节敲击着膝盖,思绪百转。

自己以退为进,给杨博上压力,就是为了替自己争取到一个在殿上发问的权力。

身为晋党党魁的杨博也好,举荐杨博的高拱也好,无论做出什么回答,那就撕开一道口子了。

问答多了,众臣也就习以为常了。

但,奈何张居正横插一脚,将自己挡了回来,又几乎是自请入对,完全打乱了他的阵脚。

他是看出自己的意图了么?

还是单纯为了把自己挡在廷议之外?

明日奏对……看来跟这位大明朝第一相的对手戏,是躲不过去了啊。




御史唐炼是嘉靖四十一年进士,没入得了翰林院,被下派到地方,任了个宝坻知县。

任上修城浚濠,因守城功,入了高拱的眼,这才擢升为工部主事、又改御史。

这就是最典型的官场举主关系。

每次高拱被弹劾,按例上疏致仕的时候,唐炼都会与其他高拱门生故旧一起,乞留元辅。

就是这种角色,如今竟然跪地嚎啕,要与高拱撇清关系!

乃至于能说出,高拱丧心病狂这种话。

这是不惜做个反复小人,连士林清名都不要了啊!

还未看过奏疏的朝官更是惊慌不已,高拱到底在奏何事,连这种死党都弃他而去!

朱翊钧看向唐炼:“唐炼,朕是让诸卿议事,不是给你攻讦同僚的。”

“元辅德高望重,乃是我皇考所留辅政大臣,岂容你随意贬损!”

虽然高拱着实惊到他了。

但还不至于让他失了理智。

这事可大可小。

往小了说,只是一时心急,思虑不周全。

往大了说,就是造反!

要是他脑抽,非定性为后者,就是要掀桌子了,不到最后一刻,他怎么忍心让朱希忠举起屠刀?

这事关朝局稳定,万万不能乱说。

就像这口不择言的唐炼,要是高拱是丧心病狂,那重用他的先帝算什么?辅弼的新帝又算什么?

斗争是有胜负的,但要是连丧心病狂这种话都安到人身上,局面会容易失控的——除非这偏殿他真安排了五百刀斧手,否则高拱不能丧心病狂。

等纠仪官将唐炼呵斥离廷之后,百官都尽数看完了高拱的奏疏。

期间,刑部尚书年老体弱,不堪久站,晕厥了过去。

众人施救,肢体反应一切安好,就是眼睛睁不开。

这更让那些高拱的党羽,面色惶急,手足无措。

朱翊钧将一切都看在眼里。

高拱的奏疏威力这么大吗?自然是有的。

所谓急新政五事,哪五事。

简单而言,其一,御门听政时,各衙门奏报,玉音亲答,也就没司礼监什么事了。

其二,帝在视朝回宫后,亲自处理奏疏,也就是不让两宫插手奏疏了。

其三,凡事必须当面奏报。如果皇帝在宫里呢?遇到紧急重要的事情,要允许臣子们随时请见,任何人不得阻拦。

其四,皇帝的诏令,必须经过内阁同意,才能施行。

其五,也不能留中不发,要是头铁?那第三条就是量身打造的,届时就别怪半夜被薅起来。

任意一条,都能在朝堂上掀起轩然大波。

更别说五事一并奏上。

能逼得冯保和朱翊钧都站在了一条战线上,压力可想而知。

朱翊钧倒是很想部分同意。

譬如其一废除司礼监之类的,正好帮他扫除冯保,要是日后忙不过来,他大不了再复立就是。

但其余的……就只能摇头了。

第二条看似在为皇帝张目,但别忘了现在主少国疑。

一旦将太后排除在外,让他孤零零直面内阁,就不好玩了。

后面三条更是让人怀疑,高拱是不是脑子发昏了。

不经内阁同意,诏令出不去紫禁城,那到底你是皇帝,还我是皇帝?

还想随时奏报,要是朕半夜睡觉都能被你薅起来,那我还做这个做皇帝干什么?

朱翊钧看向吕调阳:“对于元辅所奏,吕卿,你怎么看?”

他自然是明白冯保为何给他拉出来顶上。

高拱这奏疏,最好在廷议阶段就给他按回去!

否则,一旦到了宫里,届时附奏的,就不是廷议这二十多张嘴巴那么好管了。

从地方督抚、布政司,都有高拱的门生故旧。

若是真闹得沸反盈天,再想轻飘飘把这封奏疏打回去,就没这么简单了。

所以,必须他出面,在廷议上,就把这事掐断。

这恐怕是昨日冯保跟吕调阳商量好的对策之一。

他也很默契地接招,当先就问吕调阳怎么看。

吕调阳早有腹稿,躬身回道:“对此,臣以为不然。”

“陛下龙体未发,不仅笃学日讲,还要临朝听政,待孝期结束后,御射兵事也需学习。”

“元辅一味揠苗助长,又是玉音亲答,又是处理奏疏,还要随时接见大臣,臣以为,决然不可取!”

这态度表得很明白。

皇帝本来年纪就小,还要长身体,弄这么多事,根本管不过来。

高拱这奏疏,显然是别有用心!

朱翊钧点了点头,又看向王国光:“王卿,你怎么看?”

他点的顺序,自然是有算计的。

先把反对的人都点一圈再说。

人心从众且不论,光是这一个一个都反对,后面那些犹疑不定的,光是心理压力就能给他头按回去。

王国光躬身回道:“臣也以为不然。”

“光是这句‘御览毕,尽发内阁拟票呈览,果系停当,然后发行’,就实在不妥。”

“国朝惯例,并非所有奏疏,陛下都需发内阁拟票,才能发行。”

“譬如内廷之任免,便从不过廷议,否则,昨日李进提督东厂,为何不发内阁议论?”

这话既是替皇帝说话,也是在提醒皇帝,这其中是实打实地侵蚀权柄。

生怕皇帝年纪小,看不懂其中内涵。

朱翊钧一笑,转而看向冯保:“冯大伴,王卿说的似乎有些道理,你以为呢?”

冯保面无表情:“陛下,元辅既然不需要司礼监批红,那为何不直接奏请掌印?”

这话就杀人诛心了。

你内阁又要提案权,又要一票否决权,皇帝诏令还要听过内阁,那你怎么不干脆把玉玺也拿过去?

朱翊钧没接这话,继续一个个点过去:“杨卿,你以为如何?”

杨博忙道:“陛下和太后的意思,就是我们兵部的意思。”

这个老滑头。

高拱的门生故旧,朱翊钧一概不问,将诸如葛守礼、韩楫、雒遵等人晾在一边。

等能问的人堪堪都逼着表态之后,廷上就只剩下高拱的人。

好在,总算是接近半数了。

朱翊钧略过某些人,自顾自说道:“元辅这奏疏,半数廷臣都不认可,就无须再议了。”

“不妨让元辅回去润色修改一番。”

等修改润色一番,高拱致仕的奏疏,就已经批红了。

吕调阳当即下拜:“陛下圣明!”

王国光、杨博、张四维等人有样学样,纷纷拜倒恭领圣谕。

朱衡等慢上半拍,也连忙附和。

此时,众人纷纷余光看向葛守礼。

只见葛守礼呆愣了片刻,终于还是下拜领命。

百官这才纷纷松了一口气。

哪怕是御阶之上的朱翊钧跟冯保,都忍不住对视一眼,长出一口气。

就当二人放松下来的时候。

突然。

方才被冯保派去领高拱致仕奏疏的太监,一脸惶急地从侧殿转了进来。

朱翊钧看到这一幕,心中咯噔一下。

就看到那太监附在冯保耳边耳语了两句。

冯保面色大变:“什么!?”

而后竟然不顾礼仪,直接转身下了御阶。

拽着那小太监,从侧面径自离开常朝了!

……

冯保能走,朱翊钧却不能这么随意撂挑子。

他一直静静坐到廷议结束。

又不是兵变,哪有这么多争分夺秒。

掌权者,每逢大事有静气,也是一项重要的素质。

廷议结束,百官散去,朱翊钧只叫住了吕调阳。

两人一前一后走出了文华殿。

朱翊钧率先问道:“吕卿,难道没有事要教朕?”

吕调阳打着太极道:“陛下有惑,臣知无不言。”

朱翊钧没心情跟他弯绕。

摆了摆手,直接问道:“吕卿对元辅的奏疏怎么看?”

吕调阳迟疑道:“陛下,臣廷上作答过了……”

朱翊钧停住步伐,霍然回头。

双眼定定看着吕调阳,一字一顿道:“吕卿,事关重大,莫要虚言应我。”

吕调阳躲闪不得,只得叹了口气,无奈道:“陛下既然知道,非要催逼微臣作甚。”

这话已经是发牢骚了。

吕调阳是真怕又说错什么话。

朱翊钧摇了摇头:“元辅逼迫于朕,二位阁老不在,朕也只能信吕卿了。”

说罢,似乎意兴阑珊。

也不等吕调阳作答,便又抬起脚步继续往前走。

吕调阳看着皇帝无助的背影,莫名有些无措。

他顿了片刻,终于还是咬了咬牙,快步跟他。

走到皇帝身旁,低声道:“陛下,元辅此举,乃是要废黜司礼监!阻绝两宫!甚至限制陛下!”

“有违人臣之道,臣必不能忍!”

朱翊钧这才放缓脚步,等吕调阳跟上。

他偏过头看着吕调阳,寂寥地说道:“吕卿,元辅何以如此待朕?”

吕调阳默然。

两人一问一答之间,远处张宏,一路小跑了过来。

张宏到了进处,并未直接开口。

只看了一眼吕调阳,眼神征询朱翊钧。

朱翊钧怫然不悦:“吕卿乃是肱股之臣,说给朕知道,就是说给吕卿知道,何必遮遮掩掩,奏来。”

张宏躬身应是,禀道:“陛下,方才通政司那边出了点事端。”

“冯大珰的人去取奏疏,通政司却说奏疏已经被司礼监取走了。”

“两方争论了起来。”

朱翊钧听罢,深吸一口气,避免喜怒形于色。

他揉了揉眉心,显得有些头疼。

吕调阳却忍不住,直接问道:“冯大珰不是去了么?闹出结果了么?”

张宏瞥了皇帝一眼,见没有反对,心里就有了底。

对吕调阳点了点头,回道:“冯大珰回司礼监就为这事,自然是问出来了。”

“是当值的随堂太监,将奏疏取走了。”

吕调阳一怔:“奏疏呢?”

朱翊钧突然抬手,打断了二人。

他神色莫名,喃喃道:“奏疏……送到慈庆宫那边去了吧?”

吕调阳反应过来!

悚然一惊!

他猛地看向张宏,希望从他这里得到答案。

在吕调阳惊骇的眼神中,张宏缓缓点头:“是,随堂太监将奏疏,呈递到陈太后那边去了。”

朱翊钧点了点头。

他闭上眼睛,喟然一叹。

拨云见日,水落石出。

原来如此,一切就说得通了。

虽然慢了半步,但他终于明白了高拱的依仗是什么,也终于意识到高拱的谋划是什么。

难怪。

难怪高拱敢呈递这道《新政所急五事疏》。

难怪他与陈洪关系匪浅,当初高拱弹劾冯保,陈洪会替他暗递奏疏。

难怪高拱敢肆无忌惮封驳李氏的令旨。

难怪高拱敢承诺王崇古内阁之位,敢丝毫不在乎皇帝的教育权。

难怪他此前发现两宫关系不睦。

也难怪他穿越之后,第一次去见陈皇后,吃了闭门羹。

一个个的,都是演员啊。

他突然理解,为何历史上李氏为何那般矛盾的行为。

若是觉得高拱专权,便要将他罢黜,那此后的张居正不是更甚,为何就可以放任?

她偏偏赶走了高拱,又让张居正以首辅之身,掌吏部,为帝师,封柱国。

这完全是高拱的进阶版,为何又能容忍了?

就算有冯保说好话,多少也会警惕才对。

原来,根子在这里……

他突然联系起来,历史上高拱被罢黜之后,张居正第一件事,就是为两宫加上一样的封号,抹去了李太后最后一点弱势,让李太后与陈太后平起平坐。

他突然明白过来,冯保这般欺负万历皇帝,让皇帝愤愤评价为“欺君蠹国,罪恶深重”,都没被诛杀,被李氏护着,只赶到南直隶正寝。

朱翊钧本是忘了这些细节。

如今一联想,突然想了起来这些细节。

他甚至想起,高拱被罢黜之前,这道不记得内容的《新政所急五事疏》,分明是通过了!

那句“入四日,报曰:览卿等所奏,甚于新政有禆,具见忠荩,俱依拟行。”,萦绕在眼前,挥之不去。

是谁通过的?

皇帝和李太后决计不会通过这道奏疏,还能是谁,不言而喻。

朱翊钧终于,豁然开朗。

历史的迷雾,半遮半露。

实录的记载,掩过饰非。

当真是给他藏了好大一个惊喜!

一切都想通之后,他突然一笑,谁说这位首辅不擅权谋的。

朱翊钧看向吕调阳:“吕卿,不妨回礼部看看?朕猜的不错的话,元辅今晨应当在礼部。”

吕调阳还在失神。

他闻言,抬起头愣道:“陛下的意思是……?”

朱翊钧摇了摇头,没答话。

就这样站在路边,静静候着。

不多时。

蒋克谦出现在远处,一路奔来。

朱翊钧朝吕调阳道:“吕卿,朕与你作个赌,若是元辅今晨是在礼部,你之后便入阁辅政,辅佐朕推行新政,如何?”

吕调阳听到这话,心神一乱。

正要答话,却见皇帝根本不给他说话的机会,迎着蒋克谦而去。

吕调阳脑中还在嗡嗡,下意识跟上。

刚走到近前,便听皇帝说道:“是元辅的事?”

蒋克谦只来得及大喘几口气,急道:“元辅今晨在礼部,议定了两宫的尊号!”

吕调阳心神一震!

结合方才奏疏被取走一事,也终于明白过来是什么意思!

他抱着最后一丝侥幸,问道:“给两宫,议了什么尊号!?”

蒋克谦是个办事的。

他记不住这些东西,便用纸笺誊抄留存。

此时被问及,便从袖中拿出纸笺呈上。

吕调阳看向皇帝,只见得皇帝随意摆了摆手。

他这才小心接过。

一遍扫过,失声喃喃念道:“两宫尊号,仰考旧典,惟宪宗皇帝,尊嫡母皇后为慈懿皇太后,生母皇贵妃为皇太后。”

“今日事正为相同,是故,尊圣上嫡母皇太后为,仁圣皇太后。”

“尊圣上生母皇太后为……皇太后。”

一句话念完,突然踉跄两步,双手突然无力,任由纸笺飘然落地。

一旁的张宏眼尖,连忙将吕调阳扶住。

吕调阳回过神来,看向皇帝,涩声道:“臣,即刻回礼部!拦下礼部的奏疏!”

朱翊钧点了点头:“张大伴,替朕送一送吕卿。”

他看着吕调阳走远。

缓缓俯下身拾起那张纸笺。

他心中自然知道,现在吕调阳回去为时已晚。

高拱在廷议上,用急五事疏,让他们不得不应对。

就是为了趁着吕调阳不在,跑去礼部部议,跟侍郎、祭酒们议定两宫的尊号。

再借着内阁只有他一人值守的时机,通过拟票。

眼下奏疏,恐怕已经一并送到陈太后身边了。

别看着区区二字之差。

这是位份,这是大义,这是名器。

二字之差,立分高下!

真要让这两个字尘埃落定,皇太后面对仁圣皇太后,根本没有还手的余地。

高拱有陈太后支持,几乎是李太后和张居正的翻版。

甚至还要更进一步!张居正行事都还得看冯保脸色呢!

高拱若是真将司礼监的权力,收归到内阁,再借由陈太后代行皇权。

所有人,都要被高拱压得喘不过气!

朱翊钧都怀疑自己这身份,是不是什么先天被压制圣体。

未成年的皇帝,稍有不慎,就要吃个不孝的名头。

亲娘还好,来个不是一条心的野生母后,还拿什么跟高拱争?

高拱!

好个高拱!

这天下英雄,当真如过江之鲫!

朱翊钧将纸笺收入怀中,记下这次教训——史书的半遮半掩,终是让他吃上了苦头。

他看向蒋克谦:“去,让陈名言今夜来乾清宫见我。”

“朕先去见见日后的‘仁圣皇太后’。”

高拱这一手羚羊挂角,固然让他惊叹。

但他可没忘记,历史最后高拱还是被罢免了。

这一局,还没完!